在特定的材料、腐蝕環境、應力條件共同作用下,材料可能發生應力腐蝕破裂。應力腐蝕最廣泛為人所知的例子是黃銅彈殼隨季節變化的“季裂”。50年代以后,由于石油、華工等向高壓方面發展,應力腐蝕才被漸漸重視起來。據統計,60%的應力腐蝕破裂事故是在不銹鋼中發生的。應力腐蝕機理一般可分為陽極溶解和氫致開裂。
304奧氏體不銹鋼作為18%鉻8%鎳不銹鋼的代表,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。據統計,在化工設備失效破裂事故總數中,約有12%為奧氏體的應力腐蝕斷裂。應力作用可導致不銹鋼表面產生位錯臺階、露頭等缺陷,破壞了鈍化膜完整性,從而使自腐蝕電位降低,耐蝕性變差,鈍化膜修復后,自腐蝕電位又變正,耐蝕性變好。本章用電化學阻抗譜法(EIS)和動電位極化曲線法測試了壓力作用下304R不銹鋼在3.5%NaCl溶液中的極化曲線和阻抗譜,并結合組織圖片進行了分析。
304R的組織為等軸的晶粒,還有大量孿晶。根據對304R加工過程進行分析,大致概括出三種應力腐蝕薄弱區域:馬氏體相變區、鐵素體區和晶界的Cr 23 C 6區。
亞穩態的奧氏體不銹鋼在外加載荷作用下,易在晶界和晶粒中產生形變誘發馬氏體。相關實驗表明,奧氏體不銹鋼在應力腐蝕裂尖存在馬氏體。又由于馬氏體比γ-奧氏體具有較高的擴散系數,為氫的擴散開辟了優先通道,具有更高的氫脆敏感性。
α’馬氏體常于奧氏體晶界處產生,在試樣拋光表面表現為小的浮凸,在金相顯微鏡下可見。鋼中的合金元素對馬氏體的形狀有一定的影響:縮小奧氏體相區的合金元素(Cr、W、V、Si、B、Nb、Zr等)促進形成板條狀馬氏體。
馬氏體相對材料耐蝕性有一定的影響,Sunada Satoshi等人的研究表明,隨著馬氏體相的增加,SUS304不銹鋼耐孔蝕能力減小,馬氏體對SUS304不銹鋼的影響還與NaCl溶液濃度、電位、溫度等環境因素有關。鈍化狀態下馬氏體不存在選擇性腐蝕的趨勢。但在鈍化膜破裂后,由于沒有鈍化膜保護,因此馬氏體被選擇性溶解,這可能成為裂紋的形核的優先區。由圖3-1可看出拋光后的304R不銹鋼表面存在零散分布的第二相,呈凸浮點狀,經查詢相關文獻,初步認為是304R不銹鋼中的殘留馬氏體,仍有待進一步核實。304奧氏體不銹鋼薄帶中一般存在殘余的鐵素體。鐵素體的存在對304R不銹鋼的性能有重要影響,如引起不銹鋼的選擇性腐蝕(鐵素體優先腐蝕),增加不銹鋼的表面缺陷、影響304R不銹鋼的無磁性等。
當鉻含量低于或高于18%時,鎳含量隨之增加。因此,18%鉻8%鎳是保證奧氏體單相組織的最低含量。
本文所用304奧氏體不銹鋼為熱軋。熱軋工藝包括粗軋和精軋。粗軋加熱爐出口溫度一般設定1260℃~1270℃;精軋出口溫度一般為1000~1020℃。奧氏體不銹鋼在加熱溫度高于1392℃時,會產生鐵素體,如圖所示,鐵素體含量隨加熱溫度的升高而明顯增加,且奧氏體中的鐵素體一經形成后不能消除。如圖3-3,為通過10%的NaOH溶液在10V、60s電解腐蝕的條件下腐蝕所得304R不銹鋼中鐵素體的分布圖,可看出304R中鐵素體呈彌散分布在基體中。析出相和鐵素體與奧氏體相界處非常容易產生應力集中,從而導致應力腐蝕。鐵素體的存在使得鈍化膜破裂后,鐵素體與奧氏體之間形成大陰極小陽極型原電池,鐵素體作為陽極被優先腐蝕。鐵素體腐蝕后形成空缺,使周圍基體力學性能發生變化,同時,裸露出來的位置很容易吸附溶液中離子,加速腐蝕的進行。
觀察不同應力下所得金相圖片,可看出304R的金相組織基本為等軸晶粒的奧氏體,還有少量條狀和不規則形狀的第二相和夾雜等,奧氏體晶粒晶界大多較為平直,晶界處有少量黑色沉積物,據相關研究,可能是碳化鉻。晶內有孿晶出現。金相圖片在晶粒內和晶界處存在一些黑點狀腐蝕坑,根據圖3-4(d),可判斷出晶粒內部第二相處先發生腐蝕,再在晶界處萌生。從腐蝕完的宏觀金屬表面可看出,當個別點蝕已達穩態,局部還有非穩態點蝕。
根據四幅圖片在基體中都有彌散分布的黑色腐蝕坑,結合圖3-4,推測可能為鐵素體腐蝕后所留,同時,還有少數腐蝕坑呈不規則形狀。
304不銹鋼經過敏化溫度(450~850℃)處理時,碳元素與鉻元素會在晶界形成Cr 23 C 6型的碳化物,此碳化物為富鉻相。碳元素與鉻元素在晶界生成碳化鉻,消耗了晶界附近區域的碳和鉻,由于鉻在面心立方的奧氏體中擴散較慢,導致晶界附近區域的貧鉻化,因此貧鉻區先被腐蝕。
對失效部件的分析顯示,氯離子在貧鉻區等部位富集后,由于半徑小,因此在與氧原子的競爭過程中將表面膜中的氧原子排擠掉,并生成FeCl 2,使腐蝕環境閉塞,不能使鈍化膜再生,使鈍化膜形成腐蝕孔,當有外加應力時,貧鉻區由于比基體強度低,很容易從孔腐蝕地方破裂,形成裂紋源。
由圖可看出,晶界和孿晶界被腐蝕明顯,呈黑色,說明晶界優先于基體被腐蝕,除了因為晶界有結構缺陷外,晶界沉積的碳化鉻導致的貧鉻區也起了重要作用。此外,鋼中的夾雜物也可能形成類似鐵素體溶解后的腐蝕坑。
結論
(1)退火態試樣點蝕坑面積較小數量較多,應力作用下點蝕坑數量較少面積較大。
(2)應力作用下點蝕坑更大更深,是退火態的3、4倍,且隨應力增大,點蝕坑直徑隨之增大。說明應力作用下,腐蝕發生了力學-化學交互作用,使得點蝕更容易發生,點蝕程度更大。
(3)隨應力增大,自腐蝕電位先升高后下降,但都比退火態自腐蝕電位高,點蝕電位都比退火態低。說明應力作用下,鈍化膜被應力破壞,所以更容易發生點蝕。
展望
本論文從應力腐蝕入手,對304R不銹鋼施加不同大小的彎曲應力,并測試其極化曲線和阻抗譜,結合金相照片對試樣進行了分析,但仍存在些許問題:
1、未來可對點蝕坑剖面進行進一步觀察,揭示應力腐蝕機制;
2、對夾雜、析出相對應力腐蝕的影響進行相關研究;
3、此裝置未來可進行不同鋼種的應力腐蝕實驗,進行進一步對比和分析。